close
化石的啓發 演化的證據
 
在十九世紀時,科學家常常挖出一些稱為「化石」的石頭,並且研究裡面的物體,其中有骨頭,牙齒和外殼的形狀,還有一些曾經
存活過,但是卻被包覆在岩石裡的物體,存在岩石中數百萬年。
 
這些化石都是一些和現存生物大不相同的生命形式,不過彼此確有關聯性。科學家開始思考,也許這可以給我們一點提示,告訴我
們某些特定物種是如何演化的。例如數百萬年前存活著一些像馬的生物,剛開始體型很小,每隻腳上有四趾。後來隨著時間進展,
又發現到一些類似馬的物種,體型越來越大,腳趾數目越來越少,
最後就變成現代馬的模樣。

即使科學家開始假設生物演化早就進行了,聽起來還是不怎麼有說服力,因為沒人真的懂得演化是如何發生的。是什麼東西讓一種
生物轉變成另外一種生物呢?大自然從不會出錯,貓一定生出小貓,狗生出小狗,牛生出小牛。



物競天擇,適者生存

第一個認真解釋演化是如何發生的科學家是法國人拉馬克,他認為演化是由生物的生活方式而產生的。例如羚羊一直都在吃樹上的葉
子,他一生就一直在拉長脖子,以便能夠吃到更高的樹葉,於是脖子會變得稍微長一點,而他的後代也會遺傳到這個稍微長的脖子,
一代
一代傳下去,長頸鹿就出現了。但是這個理論並不成功。首先,後天獲得的性狀並不會遺傳。你可以把老鼠的尾巴切掉,但他的
後代還是會有一條長尾巴。


1859年,英國科學家達爾文出版了「物種起源」,給這個問題帶來真正的解答。

達爾文認為在一般情況下,生物的後代數目會比食物來源所能供應的數目還多,假如所有小鹿都被成鹿撫養長大,一代一代下來,
很快
鹿群就會夠大,吃光所有草木,所有的鹿都會餓死。不過這不會發生,因為只有一些小鹿會長大,大多數小路會備齊他動物吃掉
。小鹿之間會有生存上的競爭,也就是說,要看哪些小鹿活的夠久,久到可以生出自己的後代。


同時,當你仔細觀察小鹿時,你會發現他們並不完全一樣,一定會有一些差異。有些小鹿比另外一些小鹿強壯些,或是跑的快些,
有些小鹿的斑點顏色要比其他小鹿更適合躲藏在樹影背景中,或是具有其他有利於生存的特點。在競爭的環境下,有些個體會因為
某些特點會比其他個體更具優勢,換句話說,他們就是比較可能長大的個體,可以在長大後把性狀遺傳給下一代。妳可以看得出來
這些不是後天獲得的,而是天生的,是「自然變異」。
 
達爾文在這本書所引入的巧妙天擇觀念,以及呈現出來的細心觀察和推理,立刻說服了一些科學家。隨著時間過去,被說服的人越來
越多。現在,以達爾文理論為根本,科學家大致上接受生物演化的論點,接受天擇的重要性,認為天擇是驅動演化的主要動力。



進化論的加強與改良

然而,在達爾文發表後的一個多世紀,仍存在許多疑問,例如,天擇必須依靠天生的變異,但是這些變異是如何傳到下一代的呢?
假設某種特定顏色斑點的小鹿有助於掩護,他可能跟另外一種不同斑點的小鹿交配,假如後代斑點顏色是界於親代兩者之間,
那優勢不就喪失了?


1860年,有位奧地利的植物家孟德爾用碗豆來進行實驗,用高的植株和矮的植株雜交,觀察子代的生長特徵,發現子代植株中某些
會是高的,某些會是矮的,
並沒有出現中間型。
到1879年,有位德國科學家弗萊明,發現細胞核內有一些微小的染色體。後來因為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學,很快就有人觀察到,
染色體可以從親代傳遞到子代,而且傳遞的方式正好可以解釋特徵的遺傳模式。


此外,人類找到越來越多化石,也知道越來越多有關生物的行為和彼此間的相互影響。演化的實際細節,哪個生物是從哪個生物傳遞
下來的,以及發生了哪些中間步驟,大家越來越熟悉。

達爾文的理論以及當代的改良版本,已經成為描述地球生物是如何發展的主要理論。
 
節錄整理自 艾西莫夫科普教室(下) 達爾文與天擇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enyu2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